查看原文
其他

不是个例!深圳男子咳断2根肋骨,医生提醒


3月的天气日渐温暖

但昼夜温差大,时不时还有冷空气

让人一不小心就“中招”

各种有关感冒的帖子在社交平台上刷屏


除了事前预防外

流感后遗症也需要注意!


“医生,我都不敢呼吸了,胸口痛得受不了。”  


一位正值风华的而立青年

竟在流感后咳断了两根肋骨!

究竟怎么回事

和大件事君一起关注


  

咳嗽久治不愈

深圳30岁男子咳断2根肋骨



深圳的聂先生今年30多岁,在一场流感后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烦恼。流感过后,虽然感冒症状得到缓解,但慢性咳嗽却如影随形,纠缠不休。  


聂先生坦言,那段时间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和睡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咳嗽持续了一个月之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年前的一次就诊中,医生为他开了一些中药,咳嗽症状有所缓解。然而,过年期间,聂先生放松了对饮食的控制,一顿胡吃海喝导致咳嗽再次复发。  


更令聂先生意想不到的是

咳嗽竟然引发了 肋骨骨折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聂先生仍心有余悸——


““一开始只是咳嗽,本想着过段时间身体就会自我修复,没想到越拖越严重。每次一咳嗽,胸这块就疼痛难忍,感觉像被锤子砸了一样。”  


医生注意到,正常状态下,聂先生胸口只有轻微痛感,但在咳嗽或按压时,疼痛会明显加重。  经过进一步的CT检查证实,聂先生右侧第五、第六肋骨都骨折了


医生解释,肋骨骨折与其他骨折不同,它不承受重量,所以在静息状态下通常没有疼痛感。但当肋骨受到外力按压或胸廓活动较大时,如咳嗽或深呼吸,就会引发疼痛。  



“咳断肋骨的情况在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像聂先生这样年轻、体型正常、营养均衡的患者是较少见的案例,可能是由于咳嗽时间持续过久,造成了肋骨部位反复受到牵拉而引发的疲劳骨折。”医生表示。  


所幸,经过治疗,聂先生的咳嗽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骨折部位逐渐愈合,疲劳症状也得到了改善。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

医生:流感后易出现这些症状



类似案例不是个例


 1 


今年2月,宁波一位33岁女患者,因为剧烈咳嗽导致肋骨骨折。为明确诊断,医生给该患者开了肋骨CT检查,结果显示右侧第7、8前肋骨骨折。


接诊医生的朋友圈


 2 


2022年,襄阳一35岁女子患感冒,在一次猛烈咳嗽后,感觉右侧胸部剧烈疼痛。紧接着,每咳一声,胸部都如刀割一般。


医生接诊后怀疑是肋骨骨折。彩超显示,女子右侧第9、10肋骨骨皮质不连续,确为骨折。

彩超画面


除了咳断肋骨的特例

深圳肖先生(化名)的腰也是一个

典型的流感后遗症例子


两周前,肖先生遭遇了乙流的侵袭,本以为挺过发烧咳嗽的阶段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流感走后,竟激活了他积累已久的腰肌劳损,一咳嗽就疼得要命。  


医生提醒,流感之后,很多患者既往的颈痛、腰痛、肩膀痛等不适症状会被再次诱发。此外,体虚、疲劳、怕冷、睡眠不好等症状也是流感后的常客。还有一些人会出现出汗、口渴等阴虚症状,或者是食欲不佳,脾胃功能受损。  


流感如何预防?

万一感染流感如何治疗?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与通常所说的感冒不同,它特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可有畏寒、寒战,全身肌肉关节酸疼、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伴有食欲减退。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



图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 流感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其次也可经口腔、鼻腔黏膜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比如手触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又接触口鼻也可引起感染。


  • 哪些人容易得流感?


人群普遍对流感病毒易感,大多数为自限性。部分人群感染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包括:60岁及以上老人、5岁以下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等。


  • 如何预防流感?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目前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包括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聚合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法匹拉韦等)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特异性治疗药物。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  哪些人需要接种流感疫苗?


6月龄及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考虑到不同人群感染流感后的临床严重程度不同,某些人群应优先接种,包括:

(1)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

(2)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3)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者;

(4)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

(5)孕妇;

(6)6月龄~5岁儿童;

(7)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

(8)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管场所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



🏃🏃🏃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


深圳大件事(nandusz)、N视频报道

来源:南方+、中国疾控中心、人民日报

编辑:余思敏

✪ 线下课大尺度、教人“捞金”!离职员工曝光深圳一公司,暗访发现......

✪ 今起,暂停开放!深圳城管最新提醒→

✪ 会爆炸,有剧毒!这玩具风靡校园!深圳官方紧急提醒


更多独家猛料,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点击左下角下载 N视频
点个“赞”和“在看”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件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